土地整治全程在线监管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简介
一、项目概述
1、项目背景。土地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统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也是实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体现。为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深化“放管服”改革,迫切需要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土地整治全过程综合监管。为此,2015年6月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下拨专项资金启动该项目研究与实践。
2、建设思路。以项目建设管理为主线,在土地整治管理流程优化、问题成因及发现、工程实施在线监管、微尺度下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以及项目实施执行度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土地整治全程在线监管理论体系;通过平台建设固化研究成果,形成一套土地整治全程在线监管技术与应用支撑体系,并在武汉市、襄阳市、孝感市和荆门市等地开展工程化应用,实现土地整治工作全面全程智慧化管理。
3、项目成果。项目累计投入746万元,2018年3月通过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通过系列课题研究与工程化建设应用,形成了“6个一”成果,具体如下:
一套研究成果报告。编著了《土地整治实务》和《武汉市土地整治十五年》专著,撰写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报告,完成了2015年度湖北省国土资源科技发展计划《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方法研究》项目,形成了《土地整治全程在线监管技术与工程化应用研究报告》,发表论文13篇(EI检索4篇),取得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一套管理工作流程。梳理和规范了高标准农田、土地开发复垦、旱改水、增减挂钩等土地整治项目类型涉及的规划成果管理、计划管理、项目实施管理、核查管理、中介机构管理、网上遴选、动态监测、信息备案、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管护移交、整治一张图和档案管理等12类事项的流程、规则和表单。
一套在线监管数据。包括基础库、规划库、工程库、指标库、规则库。基础库包括多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影像数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数据;规划库包括市区土地整治规划、项目规划设计;工程库包括土地整治项目单体工程空间库及信息库、资料库、施工监理日志库、现场施工影像库、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库以及项目咨询专家库等;指标库包括工程实施进度、资金拨付率、五大员到岗率等监测指标;规则库包括问题快速发现预警、中介机构资格智能审查、工程完成情况分析、项目工程重叠分析等监测规则。
一套监管评价模型。建立了从业机构考核、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土地整治工作绩效评价、土地整治综合成效评估及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执行度评价和微尺度下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6类监管评价模型。
一个在线监管平台。基于“云、网、端”一体化构架,搭建了“一库、两体系、三应用、四层次”的土地整治工程在线监管信息平台,统筹了数据、规则、指标、模型、方法等在线监管要素,实现了项目申报网络化、管理标准化、审批流程化、监管智能化、业务管理全面化以及跨平台、跨终端的土地整治管理全业务、全要素、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满足了省、市、区、项目的信息无缝对接与实时交换以及可伸缩、易扩展的多场景应用需求。
一套工程应用体系。制定了“土地整治项目立项申报审批实施细则、土地整治项目中介机构遴选实施细则、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实施细则、关于加强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监管的通知、关于开展土地整治综合成效评估的通知”等规章制度,省国土整治局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在线监管信息平台建设试点的通知》,保障了平台高效运行与监测监管常态化。
二、科技创新
该项目主要创新如下:
1、率先建成了土地整治管理全要素、全过程业务模型。采用ESB方法,梳理了土地整治业务全过程的12类业务事项、95个业务节点、107个业务规则和210个业务表单,形成了流程、规则和表单一体化集成的业务模型,为土地整治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和综合监管奠定了基础。
2、创新了土地整治工程在线监管技术体系。基于“互联网+土地整治”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包含规则、指标、模型和方法的在线监管技术体系,其中已形成监管模型6类、监管规则39项、监测指标351个和1套大数据分析方法,实现了土地整治工程全面全程在线监管,有效提升了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质量。
3、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土地整治实施工程问题快速发现模型。梳理了7类174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发现规则、路径,基于知识规则和问题成因关系模型,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土地整治疑似问题自动发现机制,实现了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快速发现与及时预警,提高了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监测的精准化、智能化。
4、改进了土地整治工程在线移动监管技术。基于移动GIS技术实现了6类人员、10个管理节点带地理标识的土地整治工程实施与监测信息的实时采集,同时采用消息通道的内外网交换技术实现内外网信息的实时交互,有效提升了土地整治管理全程在线监管能力。
5、创新性地提出了土地整治工程执行度评价指标与模型。梳理了土地整治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实施和验收4个阶段,“申请立项-立项批复、立项批复-规划评审、规划评审-资金评审、资金评审-招标、招标-中标、中标-开工、开工-完工、完工-项目初验、项目初验-项目验收、项目验收-验收批复、验收批复-决算评审、决算评审-决算批复”12个细化阶段,共计44个执行度评价指标;基于数据关联与分类规则,建立了多因素评价模型,完善了土地整治管理评价体系,为土地整治综合监管提供了客观化、智能化支持。
6、创新了微尺度下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手段。研究了基于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识别技术,构建了基于生产条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修正的土地利用、经济系数测算模型,解决了评价参数无法反映微尺度下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对耕地质量的影响问题,实现了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自动化、智能化。
7、研究了土地整治工程全要素三维模型快速构建方法。应用参数化建模技术,实现了土地整治工程三维模型符号化,同时基于OSG编程实现模型与地形地貌等要素快速自动融合,提升了土地整治项目二三维一体化表达能力,促进了规划设计水平和方案评审效率。
三、应用成效
本项目实施有效推进了土地整治管理创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项目成果不仅在武汉、襄阳、孝感和荆门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得到《中国国土资源报》和《长江日报》报道,还获得部、省、市领导好评,为其他特大城市及市、县两级的土地整治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社会效益:一是平台为领导决策、管理人员、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和项目区农户等多层次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了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二是以“统一上图入库”为抓手,聚合了高标办、发改、财政、农业、水务等多部门的涉农项目信息,促进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土地综合整治新局面的形成;三是通过成果应用,武汉市土地整治管理工作连续两年(2016-2017)获湖北省土地整治工作绩效评价第一名。
2、经济效益:一是平台管理涉及土地整治项目767个,投资规模197.65亿元;二是应用平台开展项目从业机构考核、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土地整治工作绩效评价、土地整治综合成效评估等工作,2016至2018年产生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三是项目成果在武汉、襄阳、孝感和荆门等地发改、农委、财政、水利、国土得到推广应用,节约平台建设与维护财政资金约3800万元。